优秀的编程知识分享平台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分享:无缝钢管表面异常磁痕产生原因

nanyue 2025-01-29 17:19:25 技术文章 8 ℃

对某无缝钢管进行磁粉检测时,发现其管体表面磁粉聚集成细线状,对其进行着色渗透检测,并未在试样表面发现开口型缺陷,在钢管上截取试样,并对试样进行打磨、抛光后,再次进行磁粉检测,磁痕仍存在且保持原状。该钢管规格为89 mm×10 mm(外径×壁厚),材料牌号为27SiMn钢。

磁粉检测利用磁粉聚集来显示工件上的不连续及缺陷,一般将材料的不连续和缺陷分为3类,即假磁痕、非相关性磁痕、相关性磁痕。假磁痕不是由磁力引起的,一般与工件表面状态有关,如锈蚀、表面粗糙等;非相关性磁痕一般由工件加工面突然变化、金属流线、加工硬化以及金相组织不一致等引起;相关性磁痕是由材料缺陷引起的,如裂纹、白点、发纹、夹杂物及疏松等[1]。

笔者采用热酸腐蚀试验、金相检验、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异常磁痕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防止该类问题再次发生。

1. 理化检验

1.1 热酸腐蚀试验

对该无缝钢管进行热酸腐蚀试验,发现管体外表面存在3个条状异常区域,宏观形貌表现为条状区域内存在断续的腐蚀沟,与管体轴线成15°,3个条状区域周向间隔为120°,其宏观形貌如图1所示。

图 1 条状异常区域宏观形貌

1.2 金相检验

在管体上沿条状异常区域切取试样,对试样进行金相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该无缝钢管基体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异常处为带状组织,含有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对金相试样进行非金属夹杂物评级和晶粒度评级,夹杂物含量和晶粒度均正常,结果如表1所示。

图 2 条状异常区域显微组织形貌

Table 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评级结果

项目

A

B

C

D

晶粒度

粗系

细系

粗系

细系

粗系

细系

粗系

细系

实测值

0

0级

0

0.5

0

0

0

1.0

10.0

1.3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对无缝钢管进行热酸腐蚀试验后,在条状异常区域截取试样,将试样置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背散射电子(BSE)图像如图3所示,二次电子(SE)图像如图4所示。由图3~4可知:异常区域颜色较深,SE形貌与其他部位略有不同。

图 3 条状异常区域BSE图像

图 4 条状异常区域SE图像

在该无缝钢管异常区域处截取试样,对试样横截面进行研磨抛光,再对其进行能谱分析,不能分辨异常区域,这是因为异常区域结构与其他部位差别较小,无法分辨。条状异常区域横截面SE图像如图5所示。能谱分析位置如图6所示,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谱图1和谱图3中Si元素和Mn元素的含量略高。

图 5 条状异常区域横截面SE图像

图 6 条状异常区域能谱分析位置

Table 2. 异常区域能谱分析结果

谱图

质量分数

C

Si

Cr

Mn

Fe

谱图 1

3.28

1.34

1.80

93.58

谱图 2

1.26

0.33

1.31

97.10

谱图 3

1.31

0.45

1.63

96.62

谱图 4

3.25

1.19

1.56

94.00

谱图 5

2.64

1.26

1.44

94.67

1.4 电子探针分析

采用电子探针对管体异常区域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分析位置如图7所示。其中,a1为组织正常区域,a2为条状区域(靠近外壁),a3为条状区域(靠近内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组织异常区域的Cr、Si、Mn元素含量高于基体中对应元素含量。

图 7 异常区域电子探针分析位置

Table 3. 异常区域电子探针分析结果

分析位置

质量分数

Si

Fe

Cr

Ni

Mn

a1

0.67

96.78

1.00

0.006

1.03

a2

0.87

94.80

1.27

1.36

a3

1.24

96.09

1.16

0.072

1.23

2. 综合分析

热酸腐蚀试验后,发现无缝钢管管体外表面存在3条条状异常区域,这些条状区域周向间隔为120 ℃,与管体轴线成15°,条状区域内存在断续的腐蚀沟。

金相检验发现该无缝钢管基体组织为珠光体+铁素体,磁痕区的组织为带状组织,含有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非金属夹杂物化学成分正常。能谱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带状组织区域的Cr、Si、Mn元素含量高于基体对应元素含量,可见该区域存在成分偏析。

Cr、Mn、Si元素的偏析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区域奥氏体的化学稳定性,增大了马氏体相变的切变阻力,加上Cr、Mn合金元素偏聚,降低了该区域的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提高了其淬透性,在轧制冷却时材料出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推断该无缝钢管的异常磁痕不是裂纹、夹杂物等缺陷,属于非相关性磁痕,是由显微组织不一致造成的。

根据磁粉检测原理,在一定的磁粉检测灵敏度下,导磁率变化梯度较大处都会发生磁粉聚集(即磁痕)[3]。不同显微组织的磁导率不同,磁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铁素体、珠光体、回火马氏体、未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是无磁相[4]。因此,在磁粉检测过程中,对钢管磁化时,无磁性的残余奥氏体形成漏磁场,导致材料产生异常磁痕。

另外,马氏体的硬度较高,其矫顽力比基体处的矫顽力大,也会增加异常磁痕显示。

3. 结论

(1)异常磁痕不是裂纹、夹杂物等缺陷,属于非相关性磁痕,是由显微组织不一致造成的。

(2)异常磁痕区存在断续的带状偏析,Cr、Si、Mn合金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组织为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磁粉检测过程中,对钢管磁化时,无磁性的残余奥氏体形成漏磁场,导致异常磁痕。另外,马氏体的硬度较高,其矫顽力比基体处的矫顽力大,也会增加异常磁痕显示。

(3)从异常磁痕分布看,这种带状偏析沿着与管体轴向成约15°螺旋方向分布,推断其对纵向和横向拉伸性能影响不大。



文章来源——材料与测试网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