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toggle="tooltip" placement="bottom" trigger="hover focus" html="true" data-original-title="位于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下塘产业园的比亚迪合肥基地,迎来整车下线。(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范柏文 摄" data-bd-imgshare-binded="1">
十年斗转星移,十年恢弘巨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大台阶,十年增量超过从新中国成立到2011年62年增量的总和,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
新兴产业锻造发展强“引擎”
6月30日上午,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在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举行,这标志着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比亚迪合肥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150亿元,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超过500亿元,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产值1000亿元,并规划持续加大投资。
安徽的新兴产业,也正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加速“疾驰”。十年来,我省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生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向着中高端稳步迈进,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9.8%。
产量、产值等产业数据最能说明问题。近年来,家电“四大件”年产量近亿台,约占全国1/4;汽车年产量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居全国前列;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生产,全国每3台冰箱、4台洗衣机、5台空调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
在产业发展方面,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超过20%,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产业链条不断健全完善。2021年,省十大新兴产业以不到5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贡献了60%左右的产值、70%的利润。
产业发展离不开产业环境的塑造和产业生态的培育。从2015年起,省委、省政府将“三重一创”建设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引擎。目前,我省在省一级已先后认定了2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51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68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
目前,我省正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完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梯次推进、滚动发展格局。
高效服务打造投资沃土
今年8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到任不久便到访安徽。
在贝瑞德看来,安徽营商环境好,产业配套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是投资兴业的沃土。
“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在来访安徽时,衡宽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吴苏对安徽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经济的加速迈进,离不开优良营商环境的支撑。在企业家看来,这些年的安徽,正“势头大好、不能错过”。
这些年,安徽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涉企服务,擦亮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打造高效便捷的“投资沃土”。今年2月7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召开全省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大会,明确提出“一改两为五做到”目标要求,以真抓实干作风办好民生实事。随后又相继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活动,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半年全省各级领导共收集各类问题3.7万个、解决率达95%。
在芜湖,“畅聊早餐会”涉企服务新模式得到企业的点赞。作为调研服务会,会上该市主要领导认真倾听企业家诉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建立早餐会涉企事项台账,明确专人专职负责,实行跟踪督办、销号管理。
马瑞利汽车零部件(芜湖)有限公司负责人迪特尔是位德国企业家,在参加完“早餐会”时,他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你们的‘早餐会’太有创意了,这个团队真棒!我更喜欢芜湖了!”
截至8月,芜湖市“畅聊早餐会”已举办超过60场。推进落实了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实训基地、中联农机启动实施的智能化改造、美的集团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等多个新兴产业项目。
“共进安徽”迈出更大步伐
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全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近年来,沪苏浙皖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安徽经济总量占4省市比重从14.4%提高到15.6%,去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接近1万亿元。“皖美旅游”“皖美好味道”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来皖省外游客中每2人就有1人来自沪苏浙。
与沪苏浙结对合作之“手”握得更紧。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的方案,半年多来,沪苏浙帮扶城市在皖北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已达到147个,累计投资621亿元,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全省发展拧成一股绳,城市乡村形成一盘棋,基础设施构建一张网......目前,合肥经济总量超过万亿元,皖北六个市经济体量都超过千亿元;美丽乡村中心村覆盖七成以上行政村,8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高速公路“县县通”即将达到“县城通”,5G网络基本实现省辖市主城区连续覆盖,与全国大中城市互联互通的高铁出行圈已经形成。
“坚持把新发展理念 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
——访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窦瑾
破除了一大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切的难点问题,办成了一大批对安徽长远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要事......10年来,安徽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总量迈向全国第一方阵,交出了一份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窦瑾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结果。
“具体看来,安徽经济发展的成就主要得益于5个方面,首先是得益于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窦瑾认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安徽始终坚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强化系统思维,把打造“三地一区”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主抓手,以科技创新赋能,以新兴产业强基,以改革开放激发活力,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我省始终把自身发展与落实落地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窦瑾认为,战略决定了未来。安徽自觉将自身发展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一盘棋”中进行前瞻性思考、系统性谋划,紧密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区,有效激发了自身发展势能。特别是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站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全面提升了在国家区域格局中的位势。
“实践证明,贯彻国家战略就是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找准国家战略与安徽实际的契合点,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强化使命担当,在创造性落实国家战略中拓展发展空间,安徽真正闯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窦瑾说。
从实际出发扬长补短增动能,也是重要经验之一。窦瑾表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才能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近年来,安徽始终坚持扬皖所长,把历史人文、科技创新、制造业基础、地理区位、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六大优势,转化为跨越发展的胜势。短板是制约也是潜力。很长一个时期,发展不足是安徽最大的短板,安徽坚持问题导向,从“最短处”发力,把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作为根基,在区域联动中借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转变,带动了发展势能的提升,增强了发展后劲。实践证明,在时代发展大势中,聚焦优势、锻造长板,找准问题、补齐短板,即便是后来者,也能站到时代与实践发展的前沿。
“安徽始终保持强大战略定力,锻造发展韧性。”在窦瑾看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基因”始终厚植;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多个典型案例入选国家“全创改”百佳案例,“改革基因”持续传承;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在适应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下走出了一条稳中求新、行稳致远的特色路径。
“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窦瑾认为,安徽高度重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国首创“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打造英才汇聚“强磁场”,使安徽真正成为“养人”的地方;重视群众关切,回应群众期盼,部署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公平正义;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记者 王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