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编程知识分享平台

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正文

什么是缓存?为什么要使用缓存?

nanyue 2025-04-26 19:54:16 技术文章 2 ℃

缓存Cache是一种数据存储技术,其核心思想就是在速度与存储之间找到动态平衡。例如把一些常用的、频繁访问的数据存储到缓存中来避免访问慢速存储设备带来的性能瓶颈。一般情况下缓存的使用主要有如下的一些场景。

  • 硬件缓存: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CPU和RAM之间的数据访问速度是存在巨大差距的,所以在CPU和内存之间存在一个容量小但是速度非常快的缓存,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的L1、L2、L3缓存,它存储着CPU频繁使用的数据,来提升CPU的处理效率。
  • 浏览器缓存:当你在浏览器中访问某个网页的时候,浏览器会将页面的部分内容(如图片、CSS文件、JavaScript文件等)缓存到本地,这样下次访问同一网页时,浏览器可以直接从本地读取这些文件,而不是重新从服务器下载,节省了时间和带宽。
  • Web缓存: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通过缓存技术可以减少重复请求次数,从而提升服务端响应速度,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操作体验。例如,CDN(内容分发网络)会缓存静态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并将这些内容分发到离用户更近的服务器,优化加载速度。
  • 数据库缓存:在数据库系统中通常会通过缓存技术,将频繁查询的结果暂存于内存中,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每次查询都从硬盘读取数据所带来的I/O开销,同时从内存中读取数据可以提升查询速度,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查询体验。

有了上面的这些使用场景,就有了例如缓存过期、缓存一致性等一系列的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缓存?

根据上面介绍,使用缓存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提高性能降低延迟。具体如下所示。

提升数据访问速度

我们知道缓存中一般存储的就是计算之后的结果,或者是存储一些高频访问的数据,我们将这些数据结果存储到离应用程序处理逻辑更近、访问速度更快的地方,例如内存或者是高速缓存中,这样当有请求需要使用这些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很快的加载到这些数据,而不是每次都从磁盘I/O中进行数据的加载,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数据访问的速度。

减轻原始数据源的负担

我们知道在数据缓存中,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每次请求都读取数据库。这会导致每次都触发数据库的I/O操作,这样数据库的瓶颈即是系统的性能瓶颈。尤其是在一些大数据高并发场景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所以通过缓存来存储常用数据可以有效的减少对原始数据源的访问次数,从而减轻了原始数据源的访问负担,可以整体提升系统数据访问性能。

降低延迟

从缓存中读取数据比从远程服务器或者是数据库中加载数据要快得多,尤其是在一些高速查询的时候,减少延迟是提高用户体验的重要方式手段,在一些需要实时数据的场景中,通过缓存可以明显的提高系统响应时间,带给用户更好的访问使用体验。

节省带宽以及计算资源

在上面我们提到,通过浏览器访问某个站点的时候,会在浏览器缓存中存储大量的静态资源文件,例如图片,样式等数据,如果远程重复操作相同的页面的时候,当第二次访问的时候,就不需要从远程服务器上去加载这些资源,这样就可以节省流量带宽,减少服务器的负担,另外在一些CDN网络中,会将一些静态资源存储到离用户更近的服务器上,这种情况下,当用户访问这些资源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的进行加载,也是可以有效的提升访问速度,提高用户体验度。

支持高并发

在一些大促、或者是销售场景中,商品数据的加载,如果在没有缓存的情况下,每次商品详情的查看都会从数据库服务中去进行查询,这样就会到这商品服务重复处理大量重复的数据请求,会增加系统延迟,而通过缓存,用户可以共享相同的缓存数据副本,这样可以减少对于服务器以及数据库的压力。尤其是在高并发场景中,这种并发访问可能会导致服务宕机或者是服务雪崩等情况的发生。

降低成本

使用缓存操作,可以减少对数据库、远程服务和网络带宽的频繁访问操作,从节省了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带宽等成本开销,尤其是在云环境中,这种数据传输的和存储访问的减少可以明显的节省项目开销。

从网站的架构发展看缓存?

从网站架构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缓存的使用是经历一个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应用的需求多元化,缓存不再是简单的性能优化手段,而是逐渐演变成了整个架构设计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能影响着网站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高可用性等多个方面内容。

早期阶段

在早期的互联网应用中,缓存是作为加速数据访问、减轻服务器负担的角色存在,其使用也主要集中在如下的两个层面上,第一是页面缓存,也就是说是针对一些静态资源、内容变化较少的页面,来对整个的页面进行缓存,当用户再次请求相同的页面大的时候直接进行返回这样可以提高用户体验,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例如博客、新闻等站点的页面数据缓存;第二中就是基于静态资源的缓存,也就是对图片、CSS样式、JavaScript文件等静态文件进行缓存,这样每次用户请求就不用重复加载这些文件,从而提升页面加载速度,来提供更好的用户访问体验。

这个阶段中,整个的缓存机制就比较简单通过服务器端文件缓存浏览器缓存就可以来实现,类似的操作。但是随着用户流量的增加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这种方式就开始凸显出不足之处了。

中期阶段

为了弥补上面这种方式对于动态资源加载以及用户流量增加带来的缓存性能问题,网站的缓存架构开始向着应用层缓存数据库缓存 转变。在应用层的缓存中不仅存储静态数据内容,还存储了包括数据查询处理结果,计算密集型操作的中间结果等数据。通过缓存这些数据来减少对于数据库等资源的访问,例如比较常见的Redis、Memcached等缓存技术就出现了。

当然,很多网站在数据库查询结果层面进行数据缓存,这样对于频繁的查询操作,数据不变的情况,就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避免重复的数据库查询带来的系统性能问题。例如,某些热门文章或商品的信息可以被缓存到内存中,避免每次都从数据库读取。

对于一些复杂的动态页面,服务器段可能需要执行一些复杂操作,完成之后可以将结果进行缓存,避免每次请求都重新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升效率。

现代缓存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以指数级的数据量增长、用户量也在不断增加,面对高可用、高并发、高性能的技术体系,缓存的使用也就变的更加复杂高效了。这样缓存就成了支持这些高并发、分布式操作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了。也就引出了类似分布式缓存、内容分发网络、缓存层次优化、缓存一致性等各种问题。

为了应对大规模的用户访问流量,传统的缓存方案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就出现了对应分布式应用的分布式缓存场景,通过Redis ClusterMemcached等技术将缓存数据分布存储在多个服务器上,在实现水平扩展的同时,也提高了缓存的容量以及性能,同时支持了高可用、容错性等。在节点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通过数据复制、分片恢复等机制来实现数据缓存容错。

CDN技术作为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内容缓存技术,通过将静态资源分发到离用户更近的地理位置上来提升内容加载的速度,尤其是在一些跨国跨省服务的场景中,表现尤为突出。CDN技术不仅可以存储视频图片、还可以缓存整个静态网页,甚至有时候还可以存储部分的动态数据。

在现代互联网架构中,分层缓存成为缓存设计的一种方案,通过不同的缓存方案结合来实现多层次的缓存操作。例如,将最常用的缓存数据存储在 本地内存缓存 中,频繁访问的内容存储在 分布式缓存 中,静态资源则存储在 CDN缓存 中。通过这种多层次的缓存设计,不仅能优化性能,还能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能力。

总结

缓存的使用深刻影响了现代网站架构的发展,它帮助系统在面对 高流量、高并发、低延迟 的需求时,更加 高效、灵活、可扩展。通过合理使用缓存,可以 优化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可扩展性,同时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

然而,缓存的引入也伴随着一些挑战,比如 缓存一致性问题缓存失效策略分布式缓存的管理 等,如何设计合理的缓存策略和架构是每个网站在开发和优化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